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近日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和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细化15条具体措施。
近年来,杨浦区积极响应市委部署,聚焦多元参与、城市安全、机制赋能三方面,持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在社区志愿队伍培育、专业力量下沉、服务民生治理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杨浦实践”,为“人民城市”建设增添温暖底色。
暖心工程,以“春风化雨”浸润民生幸福画卷
近日,在长者食堂内,交通银行的金融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老人们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课。在杨浦区,食堂不仅是解决“一餐饭”的地方,更叠加了“学堂”功能,成为守护老年人钱袋子的安全课堂。这种场景的融合创新,正是杨浦志愿服务贴近民生的一个缩影。
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爷爷奶奶,八段锦有没有在家复习呀,交作业啦!”在八段锦社区健康小组里的每日问候,成了不少上海体育大学大学生的日常。对于他们而言,志愿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通过“社群官”这一创新角色,真正融入社区、服务居民的长效机制。
这一转变正是杨浦区创新志愿服务体系的生动写照。记者了解到,在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行动中,大学生们从传统的活动型志愿者转变为了社群运营者,在专业社工指导下,不仅组建了智能应用、健康养生等兴趣社群,还建立起与社区居民的深度联结。
一位参与项目的学生感慨道:“现在我和社区里的爷爷奶奶们就像家人一样,他们会在微信上主动和我分享练习视频,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特别温暖。”
而在四平路街道,这样的创新实践还在不断被深化。由社区妈妈们自发组织的“小燕家”暑期托管,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让志愿服务成为邻里互助的纽带;外卖骑手们通过“移动情报员”机制,将工作途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反馈给社区,志愿服务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基层治理的活力进一步迸发。
“这一实践与上海市《关于健全新时代上海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中提出的‘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据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模式,高校学子可以发挥专业特长,社区居民可以获取精准服务,新就业群体可以融入社区治理,真正实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治共建共享理念。
安全守护,以“绣花功夫”织就城市韧性防护网
在杨浦的实践中,志愿服务已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社会福利,更成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压舱石”和“活性炭”,在防范化解前端风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燃气安全是悬在每个家庭头顶的“安全阀”。为此,杨浦区结合“社工+志愿”融合试点工作,组建了“专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深入社区开展燃气安全排查专项行动,截至6月底,仅首轮试点就已上门近2600户,及时整改了45个安全隐患。
最近正值汛期,“小小治理员”们迅速“上岗”。平凉路街道内,一群孩子化身“防汛小卫士”,向居民、商户认真讲解防汛知识和应急技能。在杨浦滨江,善馨志愿服务团队的守护从未间断。据统计,从年初到7月底,他们开展了56次巡视值守,总里程超过250公里,“为爱上色”急救科普宣讲已举办近50场,让上千名市民掌握了基本的急救技能。
如何能让居家养老服务更进一步?让更多老年人安享、乐享晚年?定海路街道通过巧妙整合“平安365”智能监测技术和“老小孩”志愿服务队的温情陪伴,成功构建起“技术监测+服务响应+社会协同”的立体防护网,让高龄独居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全天候守护+个性化关怀”的智慧养老新体验。
“如今有了智能检测设备,志愿者们每周都会来我家看看我,陪我聊聊家常,分享一下他们的工作生活。现在我也不无聊了,不在身边的孩子们也更放心了……”一位高龄独居老人的一番话,道出了无数辖区内高龄老人的心声。
机制创新,以“精准滴灌”激活志愿服务新动能
如果说一个个暖心案例是流淌在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那么其背后系统化、制度化的组织动员体系,则是保障暖流持续涌动的“主动脉”。
循着城市治理的脉络,秉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当前,杨浦区正努力推动志愿服务从“感性”的自发行为,向“理性”的自觉力量转变,并将其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宏观架构。“我们探索的核心是‘清单式’管理和‘矩阵式’联动。”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改变了过去志愿服务供需错配、力量分散的局面。”
这份“清单”,指的是在全区推广的“杨浦暖流·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中的一项创新机制。记者了解到,各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负责梳理两份清单:一份是“项目清单”,将辖区内所有志愿服务项目名称、内容、团队、服务时间等信息表单化,让社区资源“家底清”。另一份是“参与清单”则详细列出项目所需的志愿者岗位和资源,让社会力量可以按图索骥、精准对接。
这种模式如同一个“项目众筹平台”,将群众的“需求侧”与志愿者的“供给侧”有效连接,推动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而“矩阵”,是指纵向贯通市、区、街镇,横向联通各部门、各行业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各专业部门组建领域内的志愿服务总队,各街镇则负责凝聚社区中自发、零散的力量。
同时,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推进,正吸引着高校的专业力量下沉社区;“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则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升着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和管理水平。这个立体化的矩阵,确保了无论是日常邻里守望,还是假期集中活动,都能做到一呼百应、协同作战,将社会各方的联动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层治理效能。
从防诈课堂到安全巡查,从代际互动到邻里互助,从烈日下的清凉驿站到暑托班的童真笑脸……如今,杨浦正以志愿服务编织“暖流”网络,探索城市治理的柔性方程式。下一步,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对标《若干措施》15条要求,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杨浦暖流”成为“人民城市”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