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志愿者注册   |   志愿团体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南方Plus:广州青年志愿者在逆行中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南方Plus:广州青年志愿者在逆行中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日期:2021-06-29      来源:南方Plus

  “我愿意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这是一封特殊的志愿书。一时间,71岁的退休老党员王柏林的志愿服务请战书成为青年们争先效仿的榜样。党员青年纷纷向党组织、团员青年们纷纷向团组织写下抗疫志愿书,不断刷屏。

下载

下载 (1)

  这是广州志愿服务在本次疫情中的一个缩影。

  疫情是一场“大考”,团广州市委广泛发动青年团员、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建立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123456”工作机制:一套指挥体系、两种调度集结方式、三类青年战疫志愿队、四级联动联通机制、五类服务保障、六大类服务项目,有效组织动员全市青年团员和志愿者在战疫中奉献力量。截至6月28日,广州市各区团委组织志愿者在11个区1033个疫苗接种点和核酸检测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累计上岗14.9万人次,服务时长超87.8万小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的“志愿绿”,用心用情的服务,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州正不断发展志愿服务面对大考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力量,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薪火相传

  青年志愿精神在办实事中传承

  在越秀区北京路核酸检测点,刚过午休时间,已经有居民在排队。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谢栋兴为行动不便的街坊开辟一条便于他们通行的绿色通道,带着几位街坊顺利完成了核酸检测。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14年的谢栋兴来说,这样的工作只是他每天经历的普通一幕,而对于街坊来说,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广州志愿服务的力量与温度。

  6月广州面临的不仅是疫情大考,还有高考。用生命影响生命,被守护的高考考生刚下疫线,又上考点。“您好,这里不能停车,请您配合。”志愿者何安琪站在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牌坊下,穿着醒目的广州青年志愿者绿马甲,维护考场外秩序,帮助考生安全快速地进入考场。

下载 (2)

下载 (3)

下载 (4)

  像谢栋兴与何安琪一样的志愿者从核酸检测点奔波到爱心护考点,为广州的青年群体树立起志愿服务的“灯塔”,让志愿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传承。一批刚参加完高考的毕业生刚出考场,也学习他们投身一线。

  “在备考的时候就看到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在一线帮忙,所以一考完我也加入了他们。”来自广州市第七中学的林天茵说,“现在换我们来守护这座城”。

  青年党员纷纷向党组织、团员青年们纷纷向团组织写下抗疫志愿书,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志愿服务”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精神的感召,也是传承的力量。

  近年来,这座城市的志愿服务群体构成越来越多元化,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青年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志愿服务中,从而也丰富了服务的内容,形成一种不断吸纳新生力量的有效闭环,志愿服务的精神也在其中得以传承。

  新一轮疫情来袭,团广州市委迅速部署,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各区团委积极落实,扩充成立了各区青年防疫志愿服务队伍、广州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以及广州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在内的三类青年战疫志愿队,以群众所需所盼为出发点,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动力,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做向导”“我为群众解心事”“我为群众送物资”“我为群众送义教”“我为群众送关爱”以及“我为群众护平安”等各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行动。

  有队伍,有组织,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广州志愿者走街串巷、深入防疫一线,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社区防线织得更密、守得更牢。

  一脉相承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守护家园

  “同学你好,麻烦先扫描这个小程序码登记一下。”6月1日,来自香港的陈童在天河区石牌街的检测点进行志愿服务。前一天晚上,当她看见学校团委和研究生院都在征集志愿者的时候,立刻报名参与。当晚不到一个小时,学校已经招募到约200名志愿者。

  “这是一种氛围,一种广州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我们。”陈童说。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作为学生,陈童和同学们一起走上“疫”线。在暨南大学读书的澳门学生康婉琪支援广州南沙抗疫行动,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志愿者们与南沙群众之间的粤语“翻‘疫’员”。幕后,还有一批在穗创业的港澳企业家在团广州市委、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倡议下,链接资源,为防疫调配物资。

  当相关急需物资清单发在“青创班”的群里时,来自澳门的康健药房创办人、“青创班”首届广州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副班长陈锦达迅速在群内接龙捐赠1.6万个医用口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必须为港澳台在大湾区发展的青年树立榜样,形成正能量,用行动传递志愿精神,做到薪火相传。”陈锦达对工作人员说。

  作为激活城市青年力量的创新创业平台,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市青企协等途径广泛发动青年企业家积极捐赠防疫物资,捐赠N95口罩、医用防护手套、防护服、隔离衣、矿泉水等物资,总价值逾60万元。

  志愿服务无界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通过不断优化城市青年创新创业环境,跨越地理的限制,推动粤港澳青年的志愿精神一脉相承。

下载 (5)

下载 (6)

下载 (7)

  在防疫的一线,港澳籍志愿者已经不是陌生的身影。截至2021年6月21日,在广州“志愿时”平台上实名注册的中国港澳台地区志愿者和外籍志愿者近万人。

  联动湾区,共享机遇。广州正积极用好多种志愿服务平台,更好地联动港澳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激励港澳青年不仅仅是在地创业,更在地奉献,实现志愿精神的湾区协作,在海内外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种”。

  志愿之城

  工作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马上来。”“通宵也可以。”5月28日晚,当团广州市委、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关于“志愿者,广州需要你”的集结令一出,越秀、荔湾等地协助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刷屏。

  视线转向番禺,5月29日开始,番禺面向区内16条镇街发布招募令。几十个志愿者储备群在短时间内已经满员,6000多名志愿者报名加入,参与志愿服务6537人次。

  “我是党员,我先上!”在黄埔,杨天明看到东升医院紧急招募疫苗接种志愿者时第一个积极报名,并主动请缨担任志愿者组长,目前他和志愿者队友已经在东升医院服务两个多月……在全市各地,来自四方的他们都是广州的青年,都是志愿的力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是国内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广州致力打造“志愿之城”,建立了坚实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的志愿工作管理机制体制才是面对本次疫情大考“最硬的鳞”。广州青年志愿者能够迅速集结,得益于团广州市委探索构建形成“队伍专业化+项目多元化+阵地规范化+经验体系化+水平国际化”的运转体系,成功构建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组织纵向联动机制和“直属团组织对接服务辖区、街道”的横向联通机制,夯实了志愿服务运转基础。

  随处可见的“志愿绿”马甲已经成为广州街头的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是疫情期间的温暖底色,志愿服务精神也逐渐成为这座城的名片之一。目前,在广州“志愿时”平台上实名注册的志愿者累计400.5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3亿小时。“团广州市委依托庞大的志愿者群体,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让有效的组织号召和系统的工作制度成为有效调动的机制保障,让志愿者能够迅速投身一线。”团广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自2010年起至2020年12月,全市累计开展20.61万个志愿服务活动。在2020年防疫志愿服务中,团广州市委组建619支战“疫”突击队,组织67.8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为本次防疫提供了有效经验。

  机制、群体和经验,这“三大基础”为广州形成迅速集结优势,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志愿者准确有效匹配到岗并快速开展服务又是新一轮的考验。信息科技为匹配服务提供了便捷。依托“志愿时”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精准识别志愿者所在辖区、街道等关键信息,并结合志愿者服务意向,进行区域内调度,层层分流,确保有效匹配。此外,依托专业化培训实现服务内容有效供给。

  在此基础上,团广州市委积极落实安全防护保障、岗前培训保障、物资配备保障、保险保障、时数登记保障等五项志愿者服务保障。如上岗前做好志愿者健康排查,上岗结束后进行核酸检测,形成安全防护管理闭环。率先发布《青年志愿者如何协助市民检测核酸和接种疫苗》等实操指引,加强对志愿者的安全知识、专业服务技能等培训工作。在物资保障方面,向各志愿服务队配送N95口罩、防护面具等总价值约177余万元物资。同时向防疫志愿者赠送“防疫志愿服务专项险”10万份。依托“志愿时”管理系统为志愿者记录服务时数并开展相应激励等。

  一项项保障工作,让志愿者一线服务更安心,广大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的靓丽答卷,助力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撰文】马艺天 冯艳丹

一键分享:
没有相关新闻